加快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鄭開大道開通15年來,每年春季鄭開馬拉松比賽都會如約而至,鄭州、開封兩地的聯系日益緊密。本報資料圖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并強調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要推動中原城市群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主副引領、四區協同、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都市圈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鄭州都市圈以全省8.7%的面積,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創造了全省30%以上的經濟總量,是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近年來鄭州都市圈產業共鏈、交通共網、生態共治的態勢日益明顯,共同支撐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大局。從國內外都市圈一體化成功經驗和我省發展實際來看,推進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首在優化資源配置,重在擴大短板領域供給,勝在重點領域率先突破,要在化解行政壁壘?傮w上應從四個方面綜合施策,創新推進。
頂層設計,統籌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布局
鄭州都市圈包括1個省會城市、4個省轄市中心城區、11個縣(市)和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公共服務區域、城鄉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要將統籌公共服務區域、行業和基層(社區)布局作為落實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堅實支撐,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均衡普惠。一是統籌公共服務區域布局。依托龍頭城市鄭州市和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中心城區,各縣(市)主城區、各重點鎮和特色鎮,構建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區域公共服務次中心—縣域公共服務中心—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形成層級清晰的公共服務網絡體系。二是統籌公共服務行業領域布局。構建教育、醫療等重要公共服務領域共同體,形成集團化、集群化發展態勢,通過合作共建提升各領域公共服務發展能級,推進公共服務跨地域、跨人群均衡布局。三是統籌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布局。按照“15分鐘服務圈”建設要求,加快鄭州都市圈優質公共服務下沉和延伸,提升社區公共服務的便利性與可及性,將公共服務落實到“最后一公里”。
擴大供給,補齊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短板
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服務效能相對落后于國內其他主要都市圈。要將擴大有效供給作為推進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努力破解“圈”內公共服務總體供給水平不足、部分領域發展不充分問題。一是補弱補缺,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優先補齊鄭州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務軟硬件短板弱項,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不斷完善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實現都市圈公共服務能力整體提升。二是數智賦能,促進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推進公共服務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深度融合,加快“數字都市圈”建設,促進公共服務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不斷提升公共資源服務效能,推動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發展水平步入全國先進地區行列。
便利共享,聚焦公共服務五大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公共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育、就業創業和文化旅游體育,是鄭州都市圈居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公共服務。通過率先推進五大領域公共服務跨區域共建共享,引領帶動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努力達到全域公共服務的便利可及。一是推進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優質中小學開辦分校,有序推進隨遷子女跨區域轉學便捷化和入學待遇同城化。加大力度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合作辦學,共建“雙一流”高校。支持鄭州都市圈打造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二是建設醫療健康服務共同體。深化城市醫聯體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支持高水平醫院組建都市圈醫療聯合體和重點?坡撁,持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三是協同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共同孵化規;、連鎖化、品牌化養老托育機構,培育一批養老托育服務綜合體,筑牢“一老一小”群體關愛服務體系,力爭在全省養老托育服務改革發展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四是合力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成立鄭州都市圈公共創業服務聯盟,幫助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憑證的公共就業服務待遇流轉制度。五是加快文化旅游體育合作發展。協同建設黃河、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聯合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生態走廊,聯合洛陽開展鄭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宣傳推廣活動。
制度創新,破除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行政壁壘
鄭州都市圈建設起步較晚,各地公共服務標準、政策和機制體制遠未統一。要將加強公共服務標準、政策和信息銜接作為推進鄭州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重點和關鍵,努力突破“圈”內公共服務行政壁壘,實現公共服務要素跨地域無障礙流通。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銜接。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為依托,制定適應鄭州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具體實施標準,推進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內容、數量等銜接一致,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加快公共服務協同發展制度銜接。建立政府間協商機制,強化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推進區域性公共服務重大項目統籌規劃、共建共享,擴大優質服務資源輻射范圍。三是促進政務服務信息銜接。率先推進政務服務平臺有效對接,強化民生重點領域數據信息交換共享,加快實現民生保障事項“一地受理、一次辦理”,建立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文化旅游等一卡通體系,實現都市圈內居民跨區域無障礙享受公共服務。尹勇 翁珺
(作者單位: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