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創建的“商丘模式”
編者按(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建筑渣土運輸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堪稱城市管理中的“第一難”,然而,商丘市渣土車自動化密閉裝置改造和渣土運輸管理工作,卻吸引河南省多個城市、甚至外省城市紛紛到此“取經”)
建立機構 組建管理團隊,
本刊訊(文/圖 趙 陽)商丘市建筑渣土管理辦公室成立于2015年1月,隸屬商丘市城市管理局,現有工作人員40人,下設綜合科、業務科、財務人事科、法制科、數字指揮中心、督察科6個科室及4個執法大隊。是商丘市建筑渣土行業的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商丘市城市規劃區域內建筑垃圾的處置、核準、收集、運輸、傾倒、回填、中轉、消納、資源化利用等活動。協調、指導、監督、考核縣域的渣土管理工作。奮力拼搏,務實高效,六年來,渣土辦全體同志勇于擔當、開拓創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軍事化管理為基準。渣土管理情況復雜,點多、線長、面廣,加之利益、人情交織,管理難、執法更難。為此,商丘市渣土辦創新觀念,立足自身素質和管理的提升,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打造一支執法鐵軍。
上圖為渣土辦執法人員組織軍事訓練。
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一項能嚴格執行,整個團隊的效率就能打造出來。為此,自從這支團隊組建以來,除了周末和極端惡劣天氣外,每天下午都會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組織大家軍訓。軍訓能夠使這些原本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迅速融入這個新環境,大家方能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每周雷打不散的例會制度、每天的考勤四次指紋打卡制度,讓員工能夠自我管理和互相監督。
“責任大于天,奉獻為城管。”這是商丘渣土執法隊伍的信念,更是他們愛崗敬業教育的重點。由于渣土從業人員組成復雜,在利益驅使下,執法人員經常成為毆打、阻撓、辱罵、侮辱的對象。
去年,市渣土辦負責人被故意人身攻擊和誣告;一線執法隊員的執法車輛輪胎30多次遭人為扎爛;執法人員及其家人多次接到恐嚇電話和信息;更有甚者,執法隊員在執法中被違規渣土司機深夜強行帶至荒郊野外恐嚇、威脅,并將隊員滯留在野外……這一個個事件,給執法隊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人身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然而,恐嚇和威脅并沒讓市渣土辦的人員退縮,更沒有因此工作停滯。從最初的公開反對到理解,再到支持配合工作,市渣土管理工作越來越規范化。目前,穿梭在各建筑工地和城區主要干道的市渣土辦執法隊員,被廣大市民親切地稱之為“城市衛士”、“環衛警察”。
科技創新 構建渣土運營監管平臺。
一直以來,渣土車都是每座城市的“傷痛”:亂傾亂倒、拋灑污染、闖紅燈、肇事傷人、鳴笛擾民......讓市民望而生畏。時任2015年他從睢陽區城管局轉崗到商丘市渣土管理辦公室孫學武深知渣土管理的復雜性和危險性,龐大的車體載重大、盲角多、剎車慢,稍不留意就釀成重大車禍,渣土車背景復雜、規范管理難度大,面對如此困局,他“臨危”勇挑重擔。
在暗訪摸排同時,孫學武就開始按照市城管局黨組的要求醞釀治理辦法,待掌握足夠證據之后,又去工地調研,對車隊摸底。經過深思熟慮、考察調研,以商丘市城管局的名義制定考核標準,立即采取嚴格措施,對市內渣土車輛進行規范管理,每輛渣土車在運行前都要對司機和車輛進行考核,達到考核標準核發準運證。最終,商丘市規范渣土車1100輛、商砼運輸車400輛,渣土公司由原來的26家規范到現在的10家。打出治理渣土的“組合拳”,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渣土車。商丘市創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根據河南省政府文件精神,出臺了《商丘市建筑渣土清運車輛改制標準》,對城區原有清運車輛進行改制,要求整合清運企業的同時實施同步改制原有的清運車輛,對清運車輛全部安裝全密閉自動覆蓋系統和GPS衛星定位系統。該(標準)該標準被河南省住建廳編制為全省渣土確立車輛改制標準。
上圖為河南省公安廳、住建廳、交通廳領導到商丘市渣土辦觀摩互聯網管理平臺。
安裝后,由渣土管理人員進行逐輛驗收,驗收合格一輛,核準一輛,投入運營一輛,進入數控平臺一輛并且建立電子檔案,做到一隊一檔、一車一檔、一地一證,即:一個清運車隊一冊檔案,一部車輛一冊檔案,一個施工工地一個渣土準運證。同時,積極推行建筑渣土車輛全密閉化運輸管理,做到清運途中不得拋撒、遺漏污染環境,實現了100%無揚塵運輸。由于管理清晰,職責明確, 渣土從業者積極主動配合執法,接受管理的氛圍也在日益濃厚,從而增強了渣土車運營自律的信心。8月31日,一輛輛渣土車整齊停放在工地上,輪胎、車廂整潔衛生,車廂上“讓揚塵遠離城市”的幾個大字分外顯眼。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臉,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如今我們商丘的渣土車全部變樣了,不僅僅是比以前的車輛更美觀了,
創新管理:標本兼治打出“組合拳”
10月6日,一輛輛渣土車在歸德南路不時緩緩駛過,路面干凈依舊,未受絲毫影響。過去那種車過留泥痕、撒灰塵甚至滾落石頭的“光灰”現象不見了,所有裝載渣土的車輛覆蓋得嚴嚴實實、規規矩矩,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讓商丘從此告別了渣土“飛揚”的時代。而且以前最容易發生渣土漏撒的車廂,全部進行升級改造,完全杜絕了漏撒建筑垃圾現象。理順體制,奠定了渣土管理的堅實政策基礎。在全省渣土管理及資源化利用現場會上,商丘是唯一向全省介紹管理經驗的單位,并且受到了省住建廳原廳長裴志揚的高度贊揚,并號召全省學習、復制商丘渣土管理模式。
科技創新助推建筑垃圾管理智能化
11月3日,記者在商丘市渣土辦看到,電子監控平臺室內一個電視屏幕,上面密密麻麻出現一個個藍點,有些還在移動,管理人員點擊每一個藍點,立即在電腦屏幕上出現渣土車所屬公司、車主和車輛詳細信息,一目了然,通過全密閉運輸和GPS衛星系統定位管理,可以清楚看到全市渣土車輛運行情況,每個工地每天出動多少輛車、運往哪里、路過哪里、傾倒在哪里、在哪里超速、違章、拋撒等都在執法人員的掌握中。與此同時,市渣土辦還在數控平臺上建立“智能圍墻”,對于每個工地出入車輛進行智能管理,對各種違規行為衛星數控系統則自動在管理平臺報警,現場人員立即可以查處。通過車輛管理+網絡技術的應用,繪制了一個渣土管理的追蹤“天網”。
商丘市渣土辦主任孫學武介紹說“這就是我們管理追蹤渣土車的‘天網、地網’這兩張網,同時我們管理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商丘市在全國渣土管理行業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并在每張“渣土準運證”上印有“商丘市渣土管理辦公室的二維碼”,每位渣土從業者和市民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便可以對渣土管理的規定、政策、動態一目了然,也可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可檢舉、舉報一切渣土清運、處置的違規行為。此舉得到社會的廣泛參與,目前微信公眾平臺關注度已超過3萬人。同時,開通了“24小時服務熱線”,建立“群防、群管”通道,被群眾稱之為渣土“110”。幾年來,共受理“微信公眾平臺”舉報63896次,受理電話舉報81893次,每次處理到位,及時回復到位,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肯定。通過這一系列的“科技組合拳”,使商丘市渣土管理進入群眾視野,融入百姓生活,成為社會焦點,真正實現了渣土運營的陽光管理。
為實現100%的無揚塵運輸,商丘渣土辦結合日常管理工作經驗,自主研發新型環保渣土車,此渣土車選裝自主研發的自動和手動清洗系統,可對車身及輪胎進行沖洗,使車輛始終保持潔凈,防止了車輪帶泥上路,污染環境的行為。商丘研發的新型環保渣土車,達到了無塵運輸的標準,并且獲得了國家專利。選用新型渣土車的同時,在工作中推行智能化建筑渣土密閉化運輸管理,要求渣土運輸車全部進行全密閉智能化改制,所有裝載渣土的車輛都必須按規定裝載“智能覆蓋系統”。只有在規定裝載量和裝載高度限度內的車輛,才可以由按鍵遙控的油布全封閉覆蓋,否則系統會報警,此舉杜絕了“拋、撒、滴、漏”和超載現象,
商丘市建筑渣土管理辦公室主任 孫學武介紹說“今年年初,利用5G通訊技術,開發了渣土車車載在線實施視頻監督考核系統,并對渣土公司、渣土車輛進行大數據監督、考核、執法、統一指揮、信用等級評定等管理,為渣土施工、運輸源頭管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我們可以不時地通過無線數據,來進行調取這個數據共用,可以給公安、交通、交警部門共享我們的數據資料,這樣的話就大大減少了渣土車的野蠻行駛、不文明駕駛的這些行為。截止目前,商丘市10家建筑垃圾運輸企業、1360多輛渣土車、170多家渣土施工工地已經納入這個渣土管理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渣土一體化全天候無縫隙監督管理。
為實現全市建筑垃圾的科學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商丘市城管局指示市渣土辦,通過多元化招商引資建成的一家建筑垃圾再生資源處置項目,商丘金科中平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由渣土車從各處工地運來的塊頭不一的建筑垃圾,在這里經過破碎、篩分等工序,生成大量直徑不等的顆粒狀再生骨料和制成100余種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拆除的大量建筑垃圾,源源不斷地運往這里,實現了建筑垃圾的零排放,給商丘市的建筑垃圾從產生到運輸到資源化利用、消納,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將這些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節約了資源,平衡了生態。
商丘市渣土辦管理的經驗和方法,全國先后450多個城市3000多人到商丘市渣土辦交流學習渣土管理經驗,一時間渣土管理“商丘模式”在全國形成了品牌。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國建設報”、“中國環境報”、“企業觀察報”、“河南日報”、“大河報”、城鄉建設雜志、中國中央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網、河南省政府網、河南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充分的報道和推廣。先后被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青年先進集體”、被市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單位”、連續四年獲得城管系統“特殊貢獻獎”。 2018年,商丘市被住建部評為全國建筑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全國(35個),2020年被科技部評為建筑垃圾行政化管理科技示范城市,全國僅有三個。目前,商丘市渣土管理實現了源頭化管控、流程化作業,開創了精細化、長效化管理.資源化利用得到無害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蓬勃發展,使建筑垃圾全面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
來源(時代報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