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行李箱的愛
我走過很多路,見過許多“箱子”,大到車廂、倉庫,小到首飾袋、火柴盒,都有一定的容積。唯獨有種箱子很神奇,怎么也裝不滿——那便是離家時父母裝的行李箱。
從上初中起,我便是住校生,每次去學校都要自己帶一些口糧和衣服。那時候老家還沒有拉桿箱,人們出門通常用背包、提包或者蛇皮袋裝行李。每次離家前,母親都會把我的背包裝得滿滿的,除了干糧,還有腌在罐頭瓶里的咸菜和自家果樹上摘的果子。我總是嫌包太沉,沒少抱怨母親。但母親并不理會,一邊使勁拉拉鏈,一邊自言自語:“說不定哪天都要變天了,不帶衣服怎么行。這么多天不能回家,夠不夠吃呀?包里還有空呢,還能再裝點。”說著,又往包里塞東西。
上了大學,回家次數更少,行李袋變得越來越重。每次寒假結束返校,為了輕裝上路,我特意把行李箱換成一個雙肩包,誰承想自作聰明的我反而吃了苦頭。母親準備好的東西裝不下,父親又找來一個手提包,裝得滿滿當當。臨行前,我從桌上拿了一個蘋果,寓意一路平安。這一動作剛好被母親看到,她連忙把剩下的蘋果全拿了出來說:“聽說高鐵上的蘋果貴,你又不舍得買,把這幾個都帶去吃吧。”
幾番推辭還是沒能成功,最后連手提小包里都塞滿了蘋果。本想一路輕松的我,卻變成身背雙肩包、一手提盒子、一手拎提包,坐著父親的三輪車,從村頭到鎮上,坐班車、轉公交、轉火車、轉地鐵,帶著重重的行李輾轉來到學校。
畢業后我在外工作,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去年中秋,我第一次開車回家,心里暗暗竊喜,終于不用再提那沉重的行李箱,后備廂那么大,總夠裝了吧。誰知我又想錯了,有了后備廂,母親讓我帶的東西變得更多,不僅后備廂塞得滿滿的,連后座都占了一半。
慢慢地,此后再回家,我學乖了,不再抱怨,不再埋怨父母準備的厚重的行李,而是老老實實地配合家人。因為我逐漸發現,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唯一在增加的,是母親讓我帶的吃的、穿的、用的……。我愛吃家里的花生,每次離家時,母親總會提前給我挑選一些顆粒飽滿的花生,給我帶一些蔬菜和我愛吃的果品,大白菜、大蔥、大蒜、土豆、菠菜、粉條、咸菜、辣椒醬等,都是必帶的東西。父親總是提前給我裝一壺花生油,用抹布把油壺一遍一遍的擦拭干凈,把提前磨好的面粉和“特產”用塑料袋裝好,把他種的菜捆好,把最好的瓜果提前裝好箱子。每次從老家回來,冰箱里總是塞得滿滿的。
去年春節回家,當我為家里置辦年貨時才發現,原來后備廂那么小,放幾個箱子就滿了。細細回想,母親塞箱子的手段也沒什么神奇,她只是用心把包塞得滿滿當當,連邊邊角角的空隙也不放過。我總算明白為什么以前的背包拉鏈總是容易壞。
今年國慶離家時,父母照例送我,只是,開車回家的我不再需要父母騎著三輪車到鎮上乘坐公交車。當車子開動,從后視鏡里瞥見父母一直注視著車前進的方向不愿離去,我眼睛酸酸的。
我突然明白,無論是行李箱還是后備廂,裝進的不僅僅是東西,更是父母沉沉的愛。(王明輝)
上一篇:國慶——2021年國慶抒懷
下一篇:致敬英雄 奮勇前行